首页 > 热点 > > 正文

百年巨匠高二适——对话《高二适研究》作者曹洋

时间:2023-06-03 08:1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记者 周 娴

今年是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学者高二适诞辰120周年,由南京大学人文基金资助、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曹洋专著《高二适研究》正式发行。该书以个案研究形式,彰显一位20世纪普通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文人风骨、文化担当和学术精神。记者近日对该书作者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曹洋进行专访。


【资料图】

记者:祝贺您的专著刚刚获得江苏省第十七届社科奖一等奖,这个奖是对高二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最好的献礼,也是对您20多年来研究高二适先生成果的肯定与褒奖。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曹洋:这本专著的出版确实不易,20多年来不下百位领导、师友为我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持与帮助。该书出版后,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撰文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对该书形成三个基本共识:一是对高二适先生要重新定义,他作为“文化巨匠”实至名归。二是高先生的言行折射出20世纪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三是高先生可列入“民国学者”序列。由此可见,高二适先生被尊称为20世纪“文化巨匠”一点不为过。

记者:我们都知道高老以“兰亭论辩”和他的书法扬名于世,您所说的要重新定义高老,具体指什么?

曹洋: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辩”中所表现出的文人风骨令人钦佩,同样他的书法造诣也令人折服。但高老不只有这些,书中我全面展现了高先生家族生态、人生历程、交游、诗学、国学、书法学、文化学等鲜有人涉及的方面,并对其精神架构、诗学、国学、书法学诸领域进行体系构建,通过这些体系,我们会发现高二适先生更多方面成果。比如透过高先生的诗学体系,大家一致认为他作为“江西诗派”现代传人是有根有据的。又如高二适先生虽然不专研校勘学,但由于治学的需要,他总结出比较实用的“三要四法”高氏校录法。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晰看到高老多重身份,他不仅是书法家,更是诗人、学者。他是传统意义上纯粹文人,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学儒,是文化的传承者、守护者,同时又是具备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重新定义高二适先生,不是否定高先生原有的形象,而是“新发现”,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乃至文学的视野追寻他的人格魅力、文化理想、诗学追求、国学造诣、书学成果,从而使其自然归位于“文化巨匠”。

记者: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辩”中所表现出的铮铮铁骨可谓古今罕见,有人说这里面有偶然性,您怎么看?

曹洋:《兰亭序》真伪之辩古已有之。上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辩”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郭沫若提出否定《兰亭序》,他没料到竟然有人真刀真枪地与他抗辩,高二适先生的出场有点突然。高先生的介入是他的性格和文化气象造就的,是必然的,这是我在整理高老资料后得出的结论。和那个时代许多有识之士一样,高老有着强烈家国情怀,他的文化责任感使命感一直背负在身。比如1975年,高老不顾个人安危致信南京栖霞寺领导请他们妥善保护好文物《栖霞寺碑》。

不管是诗歌吟诵、国学研究,还是书法创作,高二适先生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更出于他的家国情怀,出于守护中华文脉的使命意识。守护《兰亭序》不仅是书法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在高二适先生看来,否定《兰亭序》就意味着否定书法史、改写文化史,所以他必然会站出来论辩。他说,不讲真话“吾辈枉读图书三十车”,何以“昂首向人”,这是一个真正读书人的宣言,他的一言一行可谓是20世纪普通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

记者:“兰亭论辩”这场笔墨官司不管是在书法界还是在文化界影响都很大,您还提到高老的另一场笔墨官司,请介绍一下。

曹洋:我所说的另一场笔墨官司,是高二适先生和他恩师章士钊之间关于《易经》“九六”的论辩,这场笔墨官司特别之处有三点。

一是高二适与章士钊关系特殊。章士钊与高二适情同父子却胜于父子,这对忘年交的旷世情缘演绎了真正的知遇情、知己情、诤友情,可以说没有章士钊就没有高二适。章士钊之侠、高二适之耿,就像两股丝线绞成一根强劲的绳索,不能分出你我,而这根绳索的灵魂就是他们彼此认同的“学术是公器”。对待学术探讨,不因章士钊是恩师、是贵人,高二适就退让妥协;章士钊也不因自己年长有声望,就压制高二适。相反他们还彼此欣赏,章士钊为此还特撰文两篇刊于香港《大公报》向世人举荐高二适。因此,高二适与章士钊之间的学术交流、论辩是经常发生的,而“九六之辩”,是其中分量最重、分歧最大的。

二是论辩的对象特殊。这场笔墨官司是千年前刘(禹锡)柳(宗元)之辩的延续。刘柳这对好友颇似章高,他们生活上相互支持,学术上各抒己见,尤其是对《易经》的“九六”阐释彼此并不认同。就像《兰亭序》真伪之辩,刘柳的“九六之辩”后世也一直论争不断。上世纪30年代,章士钊与高二适师徒相约,章士钊专攻柳宗元,高二适专攻刘禹锡。“九六之辩”是刘柳研究绕不开的论题,章士钊认为“柳胜刘”,而高二适的结论是“刘胜柳”,谁也说服不了谁。但章士钊先生胸怀非同常人,他把两人论辩的文章收录在自己所著的《柳文指要》里,留给后人评说。

三是“九六”论题特殊。因这场笔墨官司学术性太强,既是对《易经》专业的阐释,又涉及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大多数人包括一些文史专家都难以深度介入,因此其影响注定没有“兰亭论辩”大,但其涉及的国学深度与广度又是“兰亭论辩”所不及的。

提出这场笔墨官司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再现高二适先生“骨鲠”的气象。不因为章士钊先生对自己恩重如山,高二适就在学术观念上唯唯诺诺,为章士钊马首是瞻。当然这也是章士钊特别器重高老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高二适先生在“兰亭论辩”中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其次透过“九六之辩”可窥见高二适先生的国学厚度。它与“兰亭论辩”相互辉映、互为表里,加之高先生的诗学、校勘学、文字学等方面的成果,构成了他整个国学体系。为此,文化学者费振钟先生撰文指出高二适先生“在‘民国学者’群体中增添一个有特殊风范的文化形象,并由此丰富现代学术谱系”,这个论断是靠实的。

记者:作为书家,高先生的研究与创作成就斐然,这对我们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何启示?

曹洋:当代书坛的发展与繁荣是有目共睹的,但对照高二适先生这样的文化巨匠,我们依然有很大差距。今年是高老诞辰120周年,我们向高老致敬的同时更应该向他学习,在高老身上我们应该汲取以下几个方面营养:

一是蕴养家国情怀的人格气象。高二适先生作诗是为了“重振江西诗派”,专研草书是为了“昌明章草”,他把个人追求纳入到守护弘扬传统文化的宏大叙事中,因此他为人格局大,作品气势大、格调高、意境深。作为新时代书法工作者,我们只有把书法学习放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去,释放家国情怀,才会行稳致远。

二是回归书与学互为表里的表达方式。高二适先生的书法学与国学互为辉映、互为表里,真正做到书法作为文化的载体,他的书法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审美价值,而这个审美价值生成于他深厚的国学造诣。当下书坛只有回归书与学互为表里的表达方式,才能避免相互抄袭,才能避免“各领风骚三五天”的窘境。

三是摆正技与道的关系。当下书坛太多的人专注于技法,技法几乎成为书法的全部。高先生也注重书法技法的锤炼,仅《龙藏寺碑》他竟花40年临摹学习,但他更注重书法之道的追寻,因此他的创作能上下数千年,纵横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又能超乎象外,其艺术张力可谓是“思接千载、心游万象”。我们只有依技问道、以道观技,融通书与学内外系统,打通书法内部体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法密码。

关键词:
x 广告
共同抗疫!郑州71岁党员志愿者每天爬6栋楼,提醒800多户居民做核酸

1月4日,郑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通告对部分区域实施管控措施。这是近半年来,新冠疫情第3次造访郑州。截止至1月10日24时,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累计123例

安阳疫情最新消息2022年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安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1月11日8时至12日8时,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9例(汤阴县38

迅速高效!“河南抗疫互助通道”网上网下联动 获群众点赞

核酸检测24小时了还没查到结果,怎么办?现在高速下站口的管控政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洛阳老城区自驾走高速回郑州,收费站还劝返吗?苏八

信阳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 陈志伟出席会议

1月11日,市疫情防控工作视频调度会召开。代市长陈志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听取有关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和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疫情防控工作

全国最新疫情消息:11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66例 天津市今日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1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166例(河南118例,其中安阳市65例、许昌市41例、

1月12日天津市放假半天 开启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1月12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布重要通告,为做好天津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全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于1月12日(星期三)下午放假半天。广大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华夏评测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37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